河南文明網(wǎng):新縣八旬老黨員夫婦堅守大山40年
艱辛植樹十萬株
青山無言,綠樹吐蕊,。
陽春三月,,走進新縣陡山河鄉(xiāng),一路上粉嘟嘟的桃花,、金燦燦的油菜花盡情綻放,,把道道山梁映襯得愈發(fā)青翠蔥郁。
在這大山深處的劉灣村,,住著一對八旬老夫婦——老黨員徐緒祥和比他小一歲的妻子李大華,。
從他們的家再往山里走,,一條蜿蜒崎嶇的山路,足足有十多里遠,,路兩邊大樹參天,,林深草密。他們在這條路上,,已經(jīng)整整走了40年,。
孤兒從軍回山村
徐緒祥從小就沒了爹娘,跟著當新四軍的四舅在大山里生活,。9歲那年,,山林中躥來一小股國民黨部隊,跟著四舅一起守在白沙關哨樓里的徐緒祥被子彈擊落的磚塊砸傷,。雖說救治及時,,但一雙手六根手指依然嚴重骨折錯位,留下殘疾,。
四舅去世后,,1953年,15歲的徐緒祥參軍入伍,,隨部隊開赴朝鮮戰(zhàn)場,,還沒等他所在的部隊過鴨綠江,抗美援朝戰(zhàn)爭就宣告結束,。后來,,徐緒祥隨部隊轉戰(zhàn)閩、浙,、皖等地參加剿匪,,直到1957年退伍回鄉(xiāng)當起了通訊員。
因為每日往返郭家河,、卡房,、陡山河三個鄉(xiāng),他經(jīng)常去吃飯的小飯館老板娘看中了徐緒祥,,把自己的女兒李大華許配給了這個踏實勤快的小伙子,他們很快結了婚,,有了孩子,。
十年浩劫,小小的劉灣村無法幸免,。貧窮和饑餓籠罩在每個人頭頂,。缺衣少糧的鄉(xiāng)親們大規(guī)模毀林開荒,座座山頭被砍光,,條條小溪斷了流,,山雞野兔再也難覓蹤跡,。“一人種三畝,,三畝吃不飽”,,當?shù)亓鱾髦两竦闹V語,就是當時真實的寫照,。
“越窮越挖,、越挖越窮!這樣‘蠻干’不行,?!庇兄嗄挈h齡的徐緒祥認識到:只有讓山綠起來,讓林子活起來,,大伙兒今后的日子才有盼頭,。
承包荒山扎下根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實施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新縣是山區(qū),,荒山多、田地少,,每人只分得半畝田地,。荒山上除了石頭就是草,,能干啥,?
“我們是黨員,你們不包我們包……”在生產(chǎn)隊的群眾大會,,徐緒祥承包下了隊里的荒山,。一開始,妻子李大華不理解,,甚至以離婚相逼,。可徐緒祥認準的事卻要一干到底,,倔勁上來的他扛著工具獨自上山,,搭個窩棚住在山上。拗不過他的妻子只好陪他一起風里來,、雨里去,。
“沒有房,搭窩棚,;沒有水,,山下挑。”夫妻倆下定決心借錢也要啃下這塊“硬骨頭”,,挖山,、育苗、栽種,、除草,,餓了就從口袋里拿出饅頭啃一口,渴了就從腰里取下水壺喝一口,。夫妻倆硬是用雙手,,在亂石荒草叢中種下了500多株杉木苗。經(jīng)過兩年細心管護,,曾經(jīng)沙塵飛揚的荒山,,終于有了一片蓬勃的綠意。從此,,徐緒祥一連四年沒下山,,用李大華的話說,那時候“戰(zhàn)天斗地”,,根本不知道白天黑夜,。
山上樹高了,林密了,,徐緒祥的頭發(fā)卻一天比一天少,。1984年秋,夫妻倆狠下心來,,東拼西湊又借了3000元錢,,買了輛貨車。從村里到鄉(xiāng)里,,從鄉(xiāng)里到縣里,,拉人拉貨,一天就能掙二三十元錢,,還能順便把山上的土特產(chǎn)帶到集市上賣,。慢慢的,夫婦倆將借款還清后,,攢下的錢又都投到山上,。
甘之如飴樹成林
“你們夫妻倆到底圖個啥?”對于徐緒祥,、李大華夫婦堅守深山,,很多人不理解。
徐緒祥卻清晰地記得,,1988年鄉(xiāng)里開大會,時任鄉(xiāng)黨委書記吳成忠公開給他打氣:“像老徐一樣栽樹,,吃甜頭,;不栽樹的,,一定會吃苦頭!”
那一天,,許多以前數(shù)落他的人,,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從此,,徐緒祥夫妻倆鉚在山上,,越干越有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一干,就是40年,。他們先后在350畝荒山上栽種樹木近10萬株,,修建育林山路10多里,壘砌石護坡5800余米,。他們扎根深山,、開荒造林的典型事跡贏得越來越多的贊譽,當?shù)馗刹咳罕姺Q他們?yōu)楫敶盎钣薰薄?/span>
國家沒有忘記在山中苦干的徐緒祥夫妻倆,,40年中他們領回滿滿兩抽屜各類榮譽證書,。讓夫妻倆最高興的是,1989年8月,,徐緒祥光榮地榮獲河南省勞動模范稱號,;1992年3月,妻子李大華又獲得全國“三八綠色獎章”,。
而今,,徐緒祥、李大華夫婦已步履蹣跚,,早晚天氣好的時候,,他們總要相互攙扶著到林區(qū)中走一走,轉一轉,,看著山中一棵棵越長越大的樹木,,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或蒼勁挺拔,,或枝繁葉茂,,或迎風呼嘯……
看著滿山青翠蔥郁的山林,已經(jīng)四世同堂的老人樂呵呵地說:“守著他們,,總感覺自己越活越年輕,!”(信陽觀察記者胡巨成 劉宏冰 本報通訊員 周濤 聶建武 程一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