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大地一路讀史
驀然瞧到去湯陰,、羑里城,、岳飛故里的指示牌時,正從殷墟大門出來,,那時已是下午5點多,。在心奇與遺憾中,,我們往南向下一站新鄉(xiāng)趕。
汽車在高速路上奔馳,,湯陰,、羑里城、岳飛廟這樣的地名還不時出現(xiàn)在路牌上,,而且距離越來越近,,有時只有幾公里,,因此一直有失之交臂的感覺。以往總覺得歷史在書本里,,這會發(fā)現(xiàn)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真實。常說“文王拘而演周易”,,3000多年前,,西伯姬昌(周文王)就被殷紂王囚禁在羑里城,這里是歷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座國家監(jiān)獄,。面壁七年,,周文王在此完成了儒家經(jīng)典《周易》這部千古不朽之作。
而對湯陰,,我現(xiàn)在仍能想到的是洪水中漂流的花缸,、童年岳飛捧回河沙練字以及“岳母刺字”這樣的場景,是幼時聽父親講《說岳全傳》得來的印象,。岳飛是我國歷史上人們最為熟悉的民族英雄,,我在杭州上學(xué)時,去西湖邊上憑吊岳王廟,,剛進大門,,抬眼看到“還我河山”的匾額,就有種壯懷激烈的情緒涌上心頭,,止不住淚眼模糊,,我曾寫過《岳王廟前不停留》的文章,我以后騎自行車過岳廟都不敢停下來,,怕觸到這幾個字傷感,。
書上說,岳飛生下來三天就遭遇洪水,。此時竟猜想黃河離湯陰這么遠,,應(yīng)該是安陽城外的洹河漲水吧。洹河是古時殷都邊的大河,,商代從盤庚遷殷到帝辛(紂)滅國,,在此建都273年。殷墟即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橫跨安陽洹河兩岸,。河南省南水北調(diào)辦的小余同志說,洹河邊還有一處古跡“袁林”,。記得一篇文章講,,建國初期,毛主席視察河南,,看過殷墟順道去了“袁林”,,還考問陪同的安陽地委干部:為什么袁世凱不回項城,?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死后,,袁世凱被責令“回籍養(yǎng)疴”,,回的即是洹上村,有張他頭戴斗笠垂釣的照片,,說他“窺測方向,,以圖東山再起”,那條垂釣的河即是洹河,。
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遺址,,與民國后又做了80多天“皇帝”的袁世凱歸葬之地“袁林”隔河相望,就像一部通史在此集中陳列,,很有意思,。河南古稱豫州,因在九州之中,,又稱中州,,從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后有20多個王朝,、200多個君王在中原號令天下,。因此,行在中州大地,,最大的感受是一路上那些歷史地理名詞會像書目一樣在路標上快速翻過:過新鄭有黃帝故里提示,,經(jīng)許昌有三國故城提示。在安陽去新鄉(xiāng)的路上,,我們還看到二帝陵的指示牌,,是上古時代“五帝”中顓頊、帝嚳兩個帝王的陵墓,,在與湯陰比鄰的內(nèi)黃縣境。
后來到新鄉(xiāng),,剛抵城邊,,“比干廟”幾個字晃過,也讓我如同直直地撞在了歷史上,。我還了解到,,我國第一個治水英雄、炎帝后代——共工,;助周滅商的韜略鼻祖,、千古武圣姜太公;漢初輔佐劉邦建立西漢政權(quán),,后又“誅殺諸呂”延繼劉氏天下的陳平,、周勃等一大批歷史名人都是此地人,。
這趟去新鄉(xiāng)看南水北調(diào)中線總干渠膨脹巖(土)試驗,因時間緊,,沒有探訪當?shù)鼐坝^,,但一路上透過路牌,仿佛閱讀了一部袖珍史書,。倘使讀者有機會,,走訪南水北調(diào)中線干渠來到新鄉(xiāng),也一定會與某個歷史人物或事件不期而遇,,而且還有可能踏訪到如“戰(zhàn)國黃河金堤”和“太行堤”這樣的古代水利工程遺址,,在驚嘆南水北調(diào)工程的偉業(yè)時,也感受到古人治水的創(chuàng)造力,。
編輯: